顿,才刚赶赴辽东,是否先随大军行动?待到锦州,才出其部。要不然,其部军才一、两万,待到锦州已失锐气,正所谓用兵不善也。”另一位兵备道王之桢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到了锦州才是决战的时候,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不赞成先消耗掉汝宁军的实力。
“此言差矣!……”
……
这两位兵备道当着全体文武的面开始争执了起来。很诡异的是,他们的争执根本没管吴世恭的意见,仿佛吴世恭像是一只算盘珠一样,可以被他们随意地拨来拨去。
更令人奇怪的是,在关于此次出兵的商议中。这两位文官倒是争得不亦乐乎,而武官们都是一言不发,仿佛眼前的战事与自己没什么关系。真让一旁“观战”的吴世恭有些好笑,这真的是有些皇帝不急急太监的感觉啊!
不过这也是明朝打仗的特点,武官的意见往往被忽视,而文官们却占有着讨论权和决定权,只要武官执行文官们的命令就行了。
再说,在此种情况下,那些武官也不好随意发言。吴世恭因为涉及到自己需要避嫌,难以发言。而其他的武官也不会为吴世恭说话。不见得他们毛遂自荐自己去充作先锋?
而吵来吵去,终于把洪承畴吵得不耐烦了。于是他发话停止了俩人的争吵,接着对吴世恭微笑道:“吴总兵!你本人又是何意?”
而趁着那两位兵备道争吵的时间,吴世恭也把作为先锋的利弊思考了一下。所以听到洪承畴的发问,他就立刻胸有成竹地做出了回答:“末将既然带兵奔赴辽东,正是为了大明之安宁,为圣上解忧,解锦州之困。”一开始。吴世恭就为自己戴上了一顶高帽。
“因而只要能与鞑子作战,末将可处任何位置,对做先锋也并无异议。可末将以为,督师之意是要我军稳扎稳打。这步步为营之意也需遵守。因此,先锋之位也不必以一军担任,完全可有各军轮流。”吴世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