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会儿,抓紧觐见前的空儿,又给他们临阵磨枪。拿一把空椅子假设是皇帝,教导他们毕恭毕敬行礼,逐个纠正他们的动作……把一套动作教了好几遍,负责引导他们的官员奇怪道:“怎么还不召见?”看看天色,按说这时,小传胪该结束了才是。
只好继续演练……差不多到了辰时,才有内宦出来,引领他们进东华门,至集英殿门前西阶下候着。官家也已从垂拱殿乘坐舆轿来到集英殿升座……皇宫里有许多殿堂,每个殿堂都有专门地用处,皇帝每天的任务就是在几个殿里搬来搬去。举行大朝在大庆殿,接待外宾在紫宸殿,接待朝廷官员外臣在垂拱殿,而这集英殿就是专门用来接见科举考生的。
比起隆重之际的大传胪,小传胪整个过程极为安静,没有仪仗、没有奏乐,也没有大声传呼某人的姓名。
在觐见前,前十名进士的名字,已经写在绿头签上。礼部官员捧着绿头签,躬身小步走到官家御座前,进呈给皇帝。然后按照官家的点名,依次传召被点到名的进士觐见。引见的时间很短,只需让官家看看相貌,回答几个简短的问话,如籍贯、年龄等等,就会得到官家的温言勉励,并赐一条玉带,那也是觐见结束的信号。前一个退下后,官家再叫下一个,整个过程不会持续超过半时辰。
官家拿着写有他们名字的绿头签,最终确认这十人中谁拔头筹,以及其后九人的名次。如果引见中不出意外的话,名次还是以评卷时的结果为准。
陈恪候在集英殿外,看着九个同年进来出去,心说,看来我八成是第十,不禁有些小失落,旋即又暗骂自己太贪心……能中前十已是邀天之幸了,难道还想中状元不成?
等到第九个曾巩出来,礼部官员终于叫到了陈恪的名字。待把他送进去后,那官员又转出来,对另外九人道:“走吧。”
“还有一个没出来呢……”苏轼小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