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呀,陈前辈,如果我们在香港打起来了,英国人一定会非常愤怒的。现在就触怒英国,可不是什么好想法。”
既然这么多的人反对,陈光的这个演戏的计划当然也就行不通了。
“既然如此,那我们要不就来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办法。”陈光又出了个主意,“我们照样集中一帮子人,并且用他们来吸引满清的注意力。我的人能够把武器预先送到广州的某处仓库,这些武器会被用油纸包好,放在装水泥的桶里。真正动手的人先分批以做买卖等理由进入其他城市,然后再分成小队陆续到达广州。等人到齐之后,我们再派人把他们领过来,去仓库里拿出武器,然后再发动起义。这样一来,我们的人都是分散的,就算满清有所察觉,也很难一网打尽。而且,仓库在哪里,有哪些人参与,分别什么时候和谁接触,每一个小队的人都并不知道。就算有人泄密,甚至是混进了满清的密探,我们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
这个建议倒是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大家又在一起商量了许久,这个计划的相关细节也渐渐的明朗了起来。
“好了,更多的细节就不要再在这里讨论了。”陈光最后说,“这些细节到具体实施的小组里面去讨论好了,各个小组之间也不要互相打听内容……”
……
除了起义本身,宣传工作也被看得很重。所以起义后的宣传文稿当然也要好好的准备一番。这份宣传稿有中英文的两份。英文的一份由孙中山的老师何启博士与香港《德臣西报》主笔英人黎德共同拟定,其内容大致上也就是要求西方各国承认义军为交战团体,享受各国一切中立权利。至于对内宣传的文稿,则由朱淇先生来完成。
朱淇先生是朱次琦先生的侄儿,朱次琦先生则是几个月前刚刚闹出了公车上书的故事的历史名人康有为的老师。这位朱次琦先生的功名不过举人,为官最大不过县令,但是教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