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所有的工人顶罪,然后假惺惺地在五人坟前立下了碑文。
他们为的只是朝廷多征一些税,而付出生命代价的却是纺织工人。
万时华自己就曾极度贫困,甚至用新襄第一医院里的话说,是极度营养不良。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四处奔波,即使是这样,也不希望放弃读书人的体面。但无论他如何文名远扬,如何努力,连温饱都不能解决,更何况体面!
因此比起家境殷实的张溥,他更能理解俞国振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的态度。他思想发生了转变,便从最初对俞国振这一套的不认可,发展到现在拼命引经据典,从儒家两千年的传承中为俞国振寻找理论依据——如果单纯的孔孟之说里找不到,他甚至不惜去老庄墨韩等人的言论中去寻找。越是寻找,就越觉得俞国振才是得了上古圣贤一脉相传的道统,也越发地觉得,单纯靠着自己,是无法完成这一伟业的。
故此,他全力邀请张溥来新襄,希望借助张溥的学问与影响力,完成这项伟业。他可以肯定,若是能完成此,自己等人比起独尊儒术的董仲舒都要影响深远。
张溥前夜来时,他是极欢喜的,忍不住就将自己的想法与张溥说了,结果却被张溥批评“离经叛道”,甚至说他是要“破孔门、废周礼、为虎作伥助纣为虐”。万时华就想不明白,就连张溥自己也承认,俞国振治理下的新襄拥有整个大明甚至整个天下都没有的“大同”,为何他还坚定地认为俞国振乃是儒家的死敌。
终究是多年挚友,政论不同归政论不同,万时华并不想为此反目,当下哈哈一笑各自安歇。万时华次曰专门请假,带着张溥四处转,一边转一边将自己的想法和俞国振的理念解说给张溥听。
他希望事实能说服张溥,结果又是一连串的争执。论写文章,万时华或许不在张溥之下,可是论起口才雄辩,他就差得远了,给张溥一番抢白,弄得他也渐生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