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的大唐太子,自幼就注定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因为他有一个不平凡的父亲,一个不平凡的母亲,一个不平凡的祖父,伴随着一个不平凡的时代,他注定不能像正常孩童一样生活,一样体味人间百态。
但是他也向往,非常向往,向往到了发疯的地步,“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李承乾成年之后说的这句话看上去非常狂妄昏庸,但是苏宁却是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苏宁觉得,李承乾到底是被李二陛下和那些著名的谏臣们逼到了什么样的地步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毁掉李承乾这位原本会非常贤明的大唐君王的罪魁祸首,就是李二陛下,并且包括了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刘洎、岑文本与马周等等一系列的帮凶。
李承乾小的时候还好,长大以后,现在人都知道,是会有一个青春逆反期的过程的,所谓逆反期,就是家长怎么说,孩子就一定会背道而驰,越是逼迫,就越是反抗,越是不顺从;可是李二陛下不知道,长孙皇后不知道,孔颖达不知道,魏征不知道,名宿大儒们都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直言进谏……
然而这些人间伟器们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李承乾,一味的进谏是否能够将承乾已经出现偏差的行为纠正过来?因为通观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人的劝谏就能发现共同点——这三人几乎是比着上疏,而且措辞是一个比一个凶狠,言语一句比一句锋利,最后却根本收不到期望中的效果。
贞观十四年,李承乾不过盖个房子,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李承乾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评他,甚至将他比作秦二世。相比之下孔颖达更是激烈,他只要觉得李承乾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立马犯颜直谏,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劝说过孔颖达,认为太子年龄既长,不宜总是当着面痛加批评指责,而孔颖达却表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