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很多明军将领来说,对于朝廷目前调动起来的人力物力都颇感惊讶。当年的万历天子疯狂搜刮矿税、商税、瓷矿,靠这些资金保证了边军的战斗力,但是也将大批手工业者逼得家破人亡。所以,万历天子虽然赢得了“三大征”的赫赫武功,但也在历史上留下“万历苛政”的坏名声。
象朱永兴这样,一边能实施惠农政策,一边还能用粮饷物资供应各路大军,对于不是深入了解明廷财政运作的人来说,确实是有些匪夷所思。穷兵黩武,自古以来便有这样的名言。但显然,朱永兴在发掘一切可以积聚钱粮的手段的同时,对外掠夺也是其中比较关键的因素。
没有安南占领区,没有日益扩大的湄公、河仙两省,在粮食供应上便不会满足现在的需求。
“国朝近三百年来,百万同袍遗骨关外,却依然令鞑虏做大,荼毒大江南北,实在是令人痛心不已。”于七骑在马上,秋末的冷风吹在脸上,他不由得发出了感到慨之声,“如今我等又踏足辽东土地,实是万岁英明。”
万岁英明!这在封建社会,对于官员来说,应该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嗯,不管是大事小情,只要能和皇上沾点边的,不拱手说句“万岁英明”,似乎便显得不够忠心。
当然,于七发出感慨也并不是没有原因,也不是光为了恭维拍马,而是朝廷,或者说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等同于朝廷的皇上朱永兴,确实给了军队令人称道的物资供应。
粮草且不用说了,刚到深秋,第一批棉衣便已经运抵前线,这对于在寒冷的辽东地区作战的明军将士来说,感恩戴德是一方面,增强了胜利的信心则更为重要。
同样挂着总兵衔的高得捷虽然只带出了四百多骑兵,却并不统属于七所部,所以于七说话也客气得很。同时,于七对这批装备精良的骑兵是羡慕不已,甚至有过转到骑兵的冲动。
高得捷与于七是差不多的感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