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生的参与。
现在,肖飞要来做写作讲座。那这些当代文学的研究者、批评者怎能错过这样好的机会呢?
对于他们这些研究者来说,作家自己对自己作品的解读。自然是最重要的。
听上一听,裨益莫大。
事实上。在肖飞要在周五下午到中文系开一次写作讲座的消息传出来后,整个中文系不到半天就被轰动了。
继而是不少的其他院系的学生也都听闻了这个消息。
“听说了吗?肖飞要到中文系开写作讲座了。”
“什么时候能把他也请到咱们系开个讲座就好了,我想听他讲讲他是如何才想到要去写《生死疲劳》这样一部超级牛书的。”
“想请肖飞,恐怕不容易,据我所知,他现在都很少来学校,咱们跟他又不熟,请他估计也很难把他请过来吧?”
“嗐!这次中文系的讲座,咱们去凑个热闹不就得了吗?”
“说得也是,到时候一块去听听去。”
“我估计咱们得去早一点,去晚了,没准连站的地儿都没有呢。”
学生们是议论纷纷。
北大有重文的历史渊源,不止是文科院系的学生文学爱好者一大堆,就是那些理工科的学生喜欢文学的也不在少数。
开放式的学分制也让不少的院系课程产生了很多的交集。
所以,跨院系听课什么的,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转眼间就到了周五的下午。
肖飞这天又破天荒地早上就到了学校,他上午陪着徐凤娟去学校图书馆上自习,中午陪她吃过饭。
然后,两人就去中文系的阶梯教室。
那时候,才不过是中午的十二点多点的样子,而讲座要到下午两点才开始,还有一个多小时呢。
徐凤娟觉得,中午的阶梯教室应该比较清静,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