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了伊森-韩特的光辉时代。
到二十多年之后,好莱坞特工类电影层出不穷,但《碟中谍》系列已有登顶之势。
究其原因,是该系列将其“核心竞争力”——汤姆-克鲁斯发挥到了极致。
其实,论视觉效果和科技含量,《碟中谍》比不上《007》系列;论剧情编排和心理博弈,它也难望《谍影重重》项背,但它拥有一个玩命把电影拍好的阿汤哥,而这一点,无法不让人动容。
曾经罗南在看完《碟中谍6》后感叹,这部电影最神奇之处,是许多情节会让人以为是“替身+绿幕+特效”,实际却都是汤姆-克鲁斯上阵实拍。
影片中,那一瘸一拐、咬牙前进的伊森-韩特并不完全是在“演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肉体凡胎的人类受伤后最真实的表现。
有些时候,返璞归真未必是件坏事,特别是银幕上超级英雄满天飞的时候,出来个以血肉之躯探索动作片极限的角色,反而格外吸引人。
电影cg特效突飞猛进,观众的审美口味也被炫目大片养刁。
恰好《碟中谍》和汤姆-克鲁斯反其道而行之,以演员的血肉之躯,探索动作片的人类极限。
夸张点来说,衡量每部《碟中谍》电影的水准,几乎已经由阿汤哥“蹦极”的高度来决定,从早年的密室威亚秀,到攀岩秀、钢丝秀、跳楼秀,再到扒飞机秀和跳伞秀……
情节虽是老的地方多,但精准而有效。
“原本我最中意的导演是保罗-格林格拉斯。”汤姆-克鲁斯这时说道:“但他这几年要为你拍摄《谍影重重》系列,我最近也仔细考虑过,他的特点太鲜明了。”
罗南点头:“这是保罗的优点。但放在同类型电影上,就会变成缺点,《碟中谍》不能完全变成《谍影重重》那种风格。”
汤姆-克鲁斯完全认可罗南的说法:“我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