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点点头。“太尉教导有功,陛下已然有兵家气度。臣也以为周瑜进攻的可能性不大。除了陛下所言之外,还有两点可供参考。一是孙策本人返回江东,并无战意。二是孙策战线太长,从东海至洛阳,再于荆州南部,绵延千里,屯兵十余外,总兵力超过十万,一旦与朝廷开战,必成众矢之的,他将三面受敌。十万之师,屯守一年费用不过二十亿,若是全面开战,每年费用百亿以上,一年时间就能将几年的积累消耗一空。且孙策少骑兵,利于守而不利攻,北不能逾大河,西不通越巫山,纵使战胜也无法得利,他又何必自找麻烦?”
天子松了一口气,露出一丝释然,又有一丝惭愧。荀彧的眼光比他远多了,他只看到南阳、襄阳,荀彧却一直在观察全局。从局部来说,周瑜的确有可能在备战,但这场战斗纵使发生也是小规模的冲突,不可能全面开战。战争的消耗太大,朝廷固然承受不起,孙策同样承受不起。
“令君所言有理。”
“虽然如此,陛下亦不可掉以轻心,宜加强与汉中的联络,以备不虞。益州是朝廷仅剩的退路,汉中是与益州联络的必经之路,不能有丝毫闪失。”
天子连连点头。这一点不用荀彧提醒他也能想得到。既然和孙策撕破脸的风险太大,那就只能放弃袁谭了,至少答应袁谭条件的可能性没有了。不答应袁谭的条件,自然也就得不到冀州的赋税,能指望的只有益州。一旦益州有失,朝廷别说西征了,能不饿死就算不错。
益州不容有失。
天子不敢怠慢,随即命人把刘晔请来商议。刘晔的意见与荀彧相仿,眼下不宜与孙策开战,还是缓一缓的好。不过,他不建议轻易接受孙策的条件。朝廷不易,孙策的处境也不见得就好,既然双方都不敢轻易开战,就不必过于委屈求全,尽可能争取一点好处,西征就多一分胜算。
刘晔随即又提出几点建议:不改变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