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抢救大明朝 > 第648章 又遇强敌

第648章 又遇强敌(3 / 4)

还都是帑金。”

朱慈烺说:“即便如此,这银子花得还是少了,这潘季驯是清廉能臣,他顶头的张文忠(张居正),也是国之柱石啊!方卿,朕知道你也是清廉能臣,又善于筑堤,淮河就交给你了......不过朕比神庙老爷有钱,该花多少就花多少,不仅要花钱在大修大工上,还得在小修小补上花钱。如果有地方决口漫坝,尽可能及时封堵!如果堵不上,也要以保淮和保粮为上,不必考虑运河和泗州皇陵。”

朱皇帝顿了顿,“淮河以北的运河已经无用了,泗州皇陵将会尽快迁移去凤阳。”

方贡岳点点头,道:“老臣明白,民以食为天,如今东南粮食紧缺,米价高昂,小民难以聊生......”

朱慈烺也叹了口气:“所以淮粮不能有失啊!”

“保陵保漕”是明朝治理黄淮的一个原则,也就是尽可能保住泗州皇陵和大运河的安全。而保漕又在保陵之上,因为在朱棣迁都后,一年400多万石的漕粮,是北京城的命脉,万万不能有失。

为了保证漕粮运输,在黄河泛滥的时候,明朝的治水官员就不得不尽可能塞住东、北方向。同时为了保陵,又要塞西南。于是黄河水就渐渐汇集到了泗水,全部由泗水入淮。

这么一来,泗水的河道就变得非常宽阔,而河道一宽,在枯水期的水流速度就慢,速度一慢,泥沙就容易淤积......

所以泗水的河床就越来越高了!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了淮河的入海口,淮河入海口的河床也越来越高,渐渐就把海口给堵上了。

总之,这个黄河、淮河,现在就是让朱慈烺一辈子都战胜不了的强敌。

知道自己花再多的钱也战胜不了淮河、黄河的朱慈烺,心事重重的离开了高家堰,骑上吴三桂进贡的矮胖子马,返回自己在淮安钵池山的行在。

一行人才到行在,就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