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朝鲜,要不然海参崴港口就在人家的刀口下面摆着了!
至于人力,也得让朝鲜来供一部分!当兵打仗的人力可以指着关内、关外的九旗子弟,但的伕子就得朝鲜人提供了。咱们要用关外的粮食供关内的战事,那就从辽河河套往北京、大同运粮,这可就是1300里到1500里......如果不能沿途设置粮站,并且让民伕屯垦自养,那么转运粮食的损耗可就太大了。千里转运,十不存二啊!
而这运粮、屯田的民伕必须让朝鲜国来出!”
多铎现在提出的运粮方式称为“接力运输”,就是将1500里的运粮距离,按照几天一段的标准,拆分成数十段。在运输线沿途设置数十个粮站。每个粮站都管辖数量不等的民伕、车辆、牲畜——因为运粮车队本身就有消耗,粮食从发运点开始,在运输过程中应该是一天比一天少的......民伕和牲口都要吃啊!
所以设置中转站,搞一站一站的接力运输,就能在运输过程中不断减少民伕和牲口——粮食少了,运粮的人畜当然要及时减少,要不然就浪费了。
如果能在中转站附近开垦屯田,解决民伕和牲口的口粮,那么运输的效率就能大大提高了。
但是这样一来,运粮和开垦的民伕就得长期服役,家里面可就顾不上了......而且,多铎也不能让那些民伕带上家眷啊,因为家眷也是要吃喝的!
所以这些民伕的家人恐怕就得挨饿了,家乡的土地也得抛荒,因此多铎不能让关外的九旗丁壮去干,只能用朝鲜人!
多铎又说:“另外,关外军出征时还要带上一批随军的民伕,如果出兵五万,随军民壮的数量不能少于三万。关外驱马耕田的旗民(其实都是汉人)一丁至少可种五十亩田,如果发三万丁壮随军,就得抛荒150万亩,减收数百万石......不到万不得已,咱们不能过分动用关外的人力,所以就得用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