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举而秦强,何敝之承!”
周瑜这段话,分析着分析着就有点义愤填膺,倒不是他喜欢掉书袋,而是他这人本来就熟读兵法战史,所以自然而然把《史记项羽本纪》里的话拿来、“楚、赵”二字对调着喷了一遍。
现在不是楚不救赵坐视秦各个击破,而是赵不救楚坐视秦各个击破。
正因为道理很正确,加上旁边的将领都是东吴一方立场,自然是各个义愤填膺,一起谴责吐槽了袁绍几句。
而此刻帅帐之中,除了这批武将之外,还有一些负责外交事务的文官,比如张纮等人。
他们原本是负责向曹操求援、协调友军的,偶尔也会要出使袁绍把南方战线的情况通报过去,请袁绍斟酌应对、做出声援性的牵制。
至于其他纯处理内政的高级文官,不会来虎林港前线,比如张昭之流,那都是宅在后方的建业或者吴县整顿军需民政。
此刻,张纮听了周瑜所言,也觉得自己该为江东再尽量尽一些力,便用斟酌商议的口吻说:
“大都督,我军若是能稍稍撑过李素的这波攻势,我倒是可以舍了老脸,再速去河北求援一次,把这儿的危急近况跟袁绍哭诉、把形势的变化也点破,让他知道如今是巨鹿之势,东南亡则无敝可乘。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得证明李素是真的让刘备把北方的精兵、或者至少是南阳的精兵,全部调到南线来支援了。
现在我们和曹军,与李素还一仗都没打,袁绍不会信的,他只会觉得我们为了诱他在河北战线由守转攻、多承担刘备的压力。
而且李素此人多诡诈,按您刚才的分析,就算李素真有十万人浮江而来,谁知道这十万人是不是滥竽充数吓我们的?如果多出来的几万人,都是后方刚刚扩招的新兵呢?甚至,是三个月前先主公兵败阵亡那次、被李素俘虏去的我军战俘呢?
沙羡-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