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712章 归己之功为天有

第712章 归己之功为天有(4 / 8)

特大城市市民“吃到本地菜”这个刚需的唯一解决办法。在没有冷藏保鲜技术出现之前,对首都地区的国民生活水平至关重要。

所以,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往高处干燥之地选址、把河谷耕地让出来,收益绝不是账面上那么多耕地那么简单,要乘好几倍。

而这一切的好处,代价就是要拿出五十亿,修高架!一桥飞架南北,从原本伊洛河上凌空而过,从河谷南岸的伏牛山架到北岸的邙山。

中间本来按自然法则该快速下降的水位,逼着它不立刻下降,用石头高架托住,把最后九成落差省到飞到邙山山坡上后再有序降,落差用在刀口上!

另外,黄河水基本上不能用,这个选项不出意外的话不用考虑太多。因为黄河水从雒阳旧城上游的小平津渡往上、出了峡谷之后,水流就很平缓了,黄河短途内可利用的落差不大。

要高架引黄河水,那得从小平津再往上游就引,相当于后世雒阳孟津县的“小浪底水库”那个位置。这个距离就比从伊阙引伊水还远成本还高了。

而且黄河水到了下游也比较浑浊,虽然汉末安定郡和上郡、北地郡还没被破坏成彻底的黄土高原,但黄河水肯定也是不如伏牛山段的伊水清澈的(伊水这一段的水质,可以去看看后世雒阳龙门石窟景区的伊川水,就是那一段)

这方面,李素也是倾向于让未来首都人民尽量喝干净水的,早期稍微多花点钱就多花点了。

后世21世纪,东海之滨的吴越省,为了确保“让省城人民喝上优质水”,不也是舍近求远,从钱塘江上游的千岛湖水库就直接修高架拉专线水管到钱塘城里,也就是那个“农夫山泉有点甜”的取水地。这样的行政决策考虑不胜枚举。

不过,既然是千年大计,为了稳妥,李素到时候如果决定要实施,还是会额外拨出一笔地理勘测考察费用,找很多专业的测量员把引黄引伊方案的可行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