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老臣这里随时都可以出土新证据,不用急。今日之言,便是朝堂上也不能提的,陛下应该清楚。今日再无六耳,老臣自知垂朽,才敢如此直言不讳。”
刘备改容正色、正襟危坐:“朕当然知道其中轻重,除了朕、太傅、伯雅知道其中奥妙,嗯,或许还有令嫒,当今世上,不该有第五人掌握。
太子年幼,还未到学龄,朕也不会告诉他的,哪天确定要把皇位传给他了,才会面授机宜,口耳相传,让他传之后世子孙。其他不能继承大统的皇子,也不能与闻。
不过,太傅刚才警示朕制造扩张借口不宜过速,还提到‘吴人编造太伯世家’为教训。《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朕倒也略读过,一开始觉得跟《五帝本纪》一样,只是个籍贯家谱流水账,没有兴替教训,按太傅所言,这竟是后人编造……”
蔡邕见刘备确实基础差,虽然道理讲清楚了,似乎还得做道练习题巩固一下,反正时间也多,就再点拨刘备两句:
“太史公著《史记》,本纪的第一篇和世家的第一篇,往往为读史以求鉴者所忽略鄙弃,觉得人名谱系地名迁徙累赘。
但太史公把他们放在第一篇,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些人名家谱和地名迁徙,都是在证明这些地方是华夏。
按吴太伯世家所说,吴太伯及其弟仲雍,皆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所以是周王季历的兄长,是周文王的伯父、周武王的伯祖父。
这说明什么?说明吴王的世系,比周文王周武王一系还要尊贵!他们的祖先是文王的伯父,是本该继承天下的,却跟伯夷叔齐一样是至德圣贤,推位让国。
所以,到了春秋末年,阖闾、夫差的时候,假如吴人真的是灭楚吞齐成功,甚至觊觎天下九鼎,那时候,他们说‘我们是曾经推位让国的嫡房长孙、取代周天子那是以兄代弟,名正言顺’,衰落的周天子还能抵抗么?
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