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现在呢?”凌氏问。
崔道郁隐隐有了一些想法,“我想辞官去洛阳自己建学舍,收些寒门学子……”
崔道郁性子不大适合做官,退到官学做山长倒是不错,可惜注定不会有什么建树。书院的环境简单,是因为这些人还没有面临最直接的利益纷争罢了,其实里头有些真才实学的学子大都属于不同派系,他白担个师长的名头,有个面子情,将来这些关系无法真正的为他所用。自己建书院就不一样了……
天下学子都向往士族族学,崔道郁出身崔氏,本身亦声名在外,并不愁生源。
崔道郁只是不适应官场,却并非真是个蠢人,他很清楚圣上忌惮世家,若是崔氏子弟大张旗鼓的办私学必定会遭到猜忌,但唯他、唯有现在这个时机,或许可行。
崔道郁在朝堂上的不思进取、不懂变通简直深入人心,就连圣上提起他都免不了惋惜一句“才华横溢,心性澄明,奈何胸无大志”。
人家逆流而上,他则顺流而下,一退再退。像他这么个眷恋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废物”,不想与家人分离,于是辞官开馆,再正常不过了。
崔道郁思忖道,“此事还需同父亲再商议。”
凌氏闻言突然坐直身子,盯着他双眼放光,“你是想建个书院?!”
若是弄几间屋舍收几个学生,哪里需要如此慎重。
崔道郁被她的反应吓了一跳,“就、就是有点想法。”
“这想法极好!”凌氏本已经接受了自己夫君与世无争,不料人到中年还能生出这种雄心壮志,她如何能不激动,于是压抑住巨大的欣喜,柔声细语地煽动,“你虽不喜与人争,但才学有目共睹,教书自是不在话下。若是将来能著书立说、桃李满天下,也不比在朝上身居高位差,若是努力钻研,说不定还能流芳百世呢!”
这番话直是说进了崔道郁心坎里,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