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状态下都能让农民做到一日三餐, 而南宋的农民……
一日一餐都算是温饱水平了。
如果王祈说的是真的, 那么就证明苏咏霖在书中所写的自己的施政和治理国家的成果是真的, 如此倒推,这样一个关键的事情都是真的,那么他所说的其他的内容也很难作假。
陆游很清楚让普通农民做到一日三餐到底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 正如那句诗所说的,【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与之相对的, 能吃的脑满肠肥的人,也从来不是负责农业生产的农民。
陆游还记得自己少年游学和当官之后出差各地看到的南宋平民的生活状态, 还记得农田里瘦骨嶙峋面有菜色的老农,还记得饿到眼睛发绿的逃难的流民。
他知道生民多艰,对他们感到同情, 并且一度认为生民本身就是那么生活艰难。
即使朝廷竭尽全力, 也不能让每一个人都吃饱, 因为这确实做不到, 天下的土地只能生产那么多粮食,实在是养不活所有人。
但是当他看到苏咏霖的书, 又听到王祈所说的话,他动摇了。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如果明国成功让农民们都吃饱肚子了, 如果明国成功让天下没有饿殍了,那么不就说明他在过去形成的认知是完全错误的吗?
那不就说明南宋农民所遭遇的一切是人为而不是天注定吗?
南宋的土地足以养活每一个农民吗?
如果【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不是天注定,不是为了说明中国的土地养不活中国人, 那么南宋的农民究竟是为什么而死?
真的是因为南宋的体制不行?
真的是因为人祸?
不变革体制就不能改变这样的现实?
陆游心乱如麻,感觉自己居然不能确定什么是对的什么错的, 翻来覆去无法平定心绪,也根本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