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能源学的问题,突然被谢尔盖调转了一个方向,变成了生物学上的问题。
一切理念的根源,又回到了最原始的层面。
植物。
光合作用。
量子物理。
量子生物学。
爱因斯坦早在二十世纪就提出来的,光的波粒二象性。
在一级到二级文明的认知中,宇宙中一切能源看似可以分为无数类,但其本质都是波,同时,当这段能量波呈现出规律运动后,又会转化为物质。
光、辐射、热能、电能等等一切能源的最终本质都是波。
光,则正是这种能量中,人类最容易理解的一种形态。
地球诞生至今已有45.5亿年,也被太阳的光芒照耀了45.5亿年。
在地球这悠长的历史中,生命起源,细胞结构复杂化,形成微生物、植物、动物……
其中的植物,正是生产者。
所谓生产者的含义,正是利用太阳光为能源,完成光合作用,以形成有机物,并最终被动物与大自然利用消耗,再回归为热能。
这些热能又不断的通过大气层,弥散到宇宙之中。
假定大气层是个向内封闭的存在,热能无法弥散,那么其实地球的质量,必定一直在增加。
增加的这部分,就是光的重量。
光线照在地球上,除了被反射回宇宙,也会被地球吸收一部分,那么地球会受到光压的冲击。
这个光压或许极度微小,但却客观存在。
这正是光这种能量的质量化表现。
在植物诞生后,叶绿素的出现,让地球对太阳光的吸收效率得到质变。
光合作用,在人类掌握反物质技术之前,依然是人类所见最高效最不可思议的能源利用方式。
它充满了大自然的玄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