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是他们本人的努力所致。
接着中原也传来消息,荆州、扬州的江北部分,豫州、豫州、青州、徐州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又以荆州的南郡、南阳、豫州的汝南、兖州的陈留为最。
汝南甚至报出了增收四成的佳绩。
但是这一切,都在冀州各郡国的上计结果陆续送到冀州而告终。
冀州的成绩更加耀眼,足以让其他州的成绩暗然失色。
就已经收到的几个郡的上计结果而言,普通都在增收五成以上。
最出色的是甘陵,其次是赵国。
赵国的粮食产量增幅比甘陵稍逊一筹,但商税的收入更多,总体增幅超过了甘陵,绝对值甚至超过了魏郡。
最突出的是邯郸,各种数据几乎翻了一番,不仅领跑赵国,而且领跑冀州。
赵国的出色成绩甚至引起了司徒杨彪的怀疑。
杨彪提出,组织一次各郡国守相到赵国取经学习的活动,实地考察一下赵国的成功经验,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刘协知道他在想什么,爽快地答应了,并决定在春节期间巡视赵国,亲自去看一看,并召开一次现场办公会。
反正行在就是移动的朝廷。
如果赵国的成绩属实,经验也可取,或许就是对冀州进行调整的最佳时机。
当然,也不是冀州每个郡国的收成都好。
渤海的成绩就不怎么好看。
总体上,渤海的粮食既没有增产,也没有歉收,与去年持平。但收上来的钱粮却大幅缩水,比去年少了一成左右。
张昭对此的解释是,大量人口外流,致使部分土地抛荒。虽然其他土地的产量增加了,却没能弥补这些抛荒土地的缺口,致使账面数据不太好看。
刘协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司徒府循例发出通知,让渤海太守府派员参加上计,并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