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朱标身边文臣武将云集,他一个无名和尚,连和太子朱标单独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到了天界寺,观察诸多藩王后,这才选择了燕王朱棣。
或许还有疑问,为什么姚广孝没有投靠朱允炆。
这当然是时间关系。
首先,姚广孝洪武十五年跟随燕王的时候,洪武十年生的朱允炆才五岁。
谁会去效忠一个五岁的娃娃。
而现在太子朱标薨逝,姚广孝已经跟随燕王朱棣十年了。
这个时候就算是投靠朱允炆,朱允炆他敢要嘛?
这个选择,从来就没在姚广孝的考虑中,或者说想都没想过,即使他不要脸,朱允炆也不是他心中的明主。
朱允炆本身接受儒家教育长大,对于道佛不说排斥,也不会很亲近。投靠过去也不见得会收留姚广孝这个和尚。
姚广孝的能力,在治理内政上,也是很不错的。
曾经朱棣靖难成功后,姚广孝便是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后世紫禁城的布局。
而后在解缙编书失败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
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
晚年,在明初期佛教渐成颓势之际,又担起护教之责,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毕竟姚广孝去世的时候,已经是永乐十六年,他还干了十六年的文臣。
朱棣征伐蒙古,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又奉命教导当时的太孙朱瞻基。
有姚广孝在京师,京师就乱不起来。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朱高炽之子朱瞻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几乎就是相当于姚广孝的徒弟了。
姚广孝去世的时候,朱瞻基也已经二十岁长大成人了。事实证明,朱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