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走进不科学 > 第三百零三章 任务完成倒计时(9.6K!)

第三百零三章 任务完成倒计时(9.6K!)(7 / 13)

...

不过想想他的贡献,这倒似乎也挺正常的——这位可是凭借一己之力,推开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大门的神人来着。

如果硬要搞个排名的话。

1850年科学界的阵容,无论是物理史还是数学史上都能稳居前四——如果小麦和基尔霍夫黎曼老汤四人能够早出生十年,1850年的这套阵容甚至有机会冲击第二的宝座。

想到这些,徐云也便释然了。

随后他再次拿起笔,开始写起了极化流程:

“在无水乙醇介质中用磨机球磨十二小时,将湿料在一定温度下烘干,然后置于带盖钢玉坩埚中,在700-900c下预烧两小时......”

“取出后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二次球磨30分钟,将湿料在一定温度下烘干即得到预烧粉体,在预烧粉体中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钙钛矿进行造粒......”

“将陶瓷圆片打磨抛光、清洗、烘干,在两面涂覆银浆,于一定温度下烧渗银电极.....”

“被银后在120c的硅油中加电压3000

v?mm-1,极化30分钟,在室温下静置一天后测试其电性能......”

作为凝聚态物理的在读生,徐云对于压电陶瓷制备方式的掌握度可以说刻进了骨子里。

比如说烘干温度是70度,烧渗银电极是850度等等,这些数据他都倒背如流。

不过出于低调考虑,他这次没有将具体的数据写清楚——毕竟这是‘肥鱼’的成果嘛。

反正剑桥大学家大业大。

实在不行就慢慢实验摸索,用穷举法尝试,总是能确定出最合适的实验温度的。

待压电陶瓷的环节顺利突破,分析机在设备上的核心难点基本上可以宣告清零。

剩下的,便是阿达负责的代码编写的问题了。

换而言之。

徐云离完成任务的那天,也越来越近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