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走进不科学 > 第四百零四章 徐云的选择

第四百零四章 徐云的选择(5 / 9)

首先。

从贡献上来看,徐云的贡献显然不算是低,但也远远谈不上首功。

他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潘院士所说的计算出了微粒轨道。

此后有关孤点粒子大部分的研究工作,其实都是潘院士和赵政国带队完成的。

硬要把贡献进行排名的话。

他其实有些类似正常历史中的小麦——位列潘院士和赵政国之下,其他人之上,稳居第三。

况且退一步来说。

即便徐云真的是孤点粒子的发现者,想要以此获得诺奖也没看上去那么简单。

依旧是以上面的几个诺奖得主为例。

希格斯的贡献是提出了希格斯势和希格斯场,描述了希格斯粒子的耦合作用。

汤川秀树也计算出了汤川势——这是核力的灵魂。

更具代表性的则是马丁·佩尔。

他在发现t子后,直到1995年弗雷德里克·来因斯计算出了中微子的预期通量,才被共同提名了诺奖。

也就是孤点粒子肯定是个诺奖级的概念,但徐云的贡献远远达不到单独获奖的高度。

一个新粒子想要获得诺奖,不是说你发现它就行了,而是要提出更深入的模型或者研究报告。

理论上来说。

除非你发现了引力子,否则任何微粒都做不到单靠‘发现’就能获得诺奖。

而现在的徐云你即便给他合适的设备条件,他也做不到这种程度。

也就是通俗的能力有限。

如今他的能力就是百人a级别,上头还有千人和院士呢,远远没有达到诺奖的高度。

作为一个强迫症青年,他其实更期望自己能够靠着真才实学得到那个荣誉。

就像上辈子写小说一样。

上辈子徐云的两本作品都卡在了9000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