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多普勒雷达为例。
国内第一台气象多普勒雷达型号叫做714sd,它单次采集的数据多达1400万组,周期十五分钟一次。
不过在真正计算的时候,电转换元件过滤了98%的雷同数值。
所以真正需要人工导入的数据也就小几十万组罢了——注意,导入和计算是两码事,实际计算的数据依旧是1400万组。
眼下5000万组数据虽然看起来多,但真正需要手工录入的大概也就百万组上下。
如今机房内有五十多个人,每位操作员实际上要录入的数据差不多是三万组左右吧。
接着很快。
众多操作员便开始输入起了数据。
“气温26.7c.....”
“湿度27%.....”
“经向风18.5m/s.....”
“散射辐射220w/m^2.......”
很早以前提及过。
不同于后世计算天气时的rf-cmaq等一众模型。
此时的气象学依旧处于一个非常原始的阶段。
因此即便有茫茫多的数据,也仍然只能通过解大气方程的方法进行预测。
也就是此前说过的将地球表面格点化,然后将各气象要素的值进行插值运算,得到未来某一个时刻的值。
因此实际的模型推导还需要叶笃正他们那边进行,中科院的这台104机主要是把各种数据拟合成更精确的参数而已。
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
加工成半成品?
当然了。
这个年代虽然科技比较落后,但终究脱离了近代史早期。
加之计算机所也好歹是兔子们最前端的一处技术中枢,因此此时104机倒也没原始到特别凄惨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