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说,而曾诚等一众大老们的心里也清楚的很,如果今天这些事儿走漏了风声,朱劲松这个大明皇帝也绝对不会介意在约束皇权之前先来上一场狠的,再掀一场可能会牵连上万人的大桉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朱劲松却又接着说道:“从这些乱七八糟的破事儿来看,朝廷管理百姓的观念并不能说是错的,但是,这种观念真的就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众卿不妨想一想,提出这种观念的,又都是些什么人?”
朱二旦当即就答道:“那肯定是读书人或者官老爷们,普通的老百姓也肯定不会这么想,反正我在跟着皇兄造反之前就没这么想过。”
刘怀文也嗯了一声道:“二旦这话说的没错,咱们这些人没造反之前,又有哪个不是恨极了官府的?”
曾诚忽然微微扭了扭身子,感觉整个人都有点儿不自在——自己当初可就是大清的知府,大清的官老爷们在百姓心里是个什么鸟样儿,曾诚也不是一无所知。
只不过,在给大清当官的时候,曾诚也觉得百姓是需要管的,而且要用重典来管理,要不然大清的百姓就不知道什么叫做遵纪守法。
可是自从投了孟良崮的造反大业之后,曾诚又开始怀疑自己之前的想法到底对不对,毕竟当时还只是占据了沂州一地的孟良崮造反集团可没有用什么严刑峻法来对待老百姓,但是沂州的老百姓又特别支持孟良崮造反集团,甚至有留下最后一粒粮食当军粮、送最后一个儿子去当兵的说法。
从那儿以后,曾诚又觉得处处替百姓着想才是对的,就像朱劲松所说的,把百姓放在心里的人,百姓会把他们高高的举过头顶。
关键是随着大明慢慢的统一了天下之后,各种乱七八糟的破事儿又在时时刻刻的冲击着曾诚的理念,似乎百姓还是需要管理的,要不然他们总是能折腾出一些新的花样儿来。
也正是这些理念来回冲击,才会让曾诚觉得头疼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