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乃正六品。”
朱棣道:“虽为正六品,可在部堂之中,也为一方主事,所以权责不小吧。”
“是。”
朱棣又道:“今岁若有廷推,他可以升何官?”
“以他的官声,臣以为可以破格拔擢,或入翰林院为侍读,或为都察院御史,若是幸运,可谓都御史。”
朱棣颔首,随即道:“那么此后,再过两年,在翰林院和都察院若是没有纰漏的话,便可廷推为各部侍郎,是吗?”
“这也要看是否有空缺。”蹇义对于部务了如指掌,便道:“自然,这样的情况也是不少的。”
朱棣却又道:“吏部功考,可否公允?”
蹇义连忙正色道:“陛下,功考和京察,乃吏部的职责,关系国本,臣与部中上下,从不敢懈怠。”
朱棣道:“这里头还说,刘文君为官清廉,乃正人君子。”
蹇义道:“应该不会出错。”
朱棣点头,道:“蹇卿家此言,算是为朕解惑了。”
说罢,朱棣的目光落在这殿中的三个身上。道:“解卿家、胡卿家、杨卿家,卿三人对刘文君有何看法?”
这个问题有些奇怪,可是联系到陛下昨日特意要刘文君的功考簿子,解缙觉得这刘文君可能真要一飞冲天了,否则陛下怎么会如此详细地询问?
于是解缙道:“刘文君官声极佳,臣听闻他的许多事迹,此番售卖西洋宝货又立了功劳,堪为百官典范。”
胡广道:“臣附议。”
到了杨荣这儿时,杨荣道:“臣对刘文君所知不多,不敢贸然进言。”
此言一出,原本一片大好的局面,好像一下子掉了一颗老鼠屎。
解缙心中大恨,这杨荣故意要拆他台吗?
除了解缙,百官纷纷看向杨荣,心里都在滴咕,杨公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