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浙江《海盐县图经》载“纺者日可得纱四、五两,织者日成布一匹”。
《嘉善县志》则记载“东南乡妇女日织三匹者,然小而粗,不如松江远甚”,“妇女勤纺织,早做夜休,一月常得四十五匹”。
这代表了江南当时的纺织水平,而这样的纺织水平,还只是因为大明的内部市场。
只要大明日后扩大了基本盘,人口不断增长,以皇店的国有官营来贩卖布匹,那么纺织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自然也就有人会去研究更好的纺织机。
所有的科技,都来自生活需求,一旦有了需求,就会有人去创新。
就好像蒸汽机是因为英国的采矿业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单靠人力、畜力已难以满足排除矿井地下水的要求,而现场又有丰富而廉价的煤作为燃料。
现实的需要促使许多人致力于“以火力提水”的探索和试验,最终一点点完善了蒸汽机。
朱由检不知道蒸汽机怎么制造,但他知道基本原理,等燕山所的学子慢慢成熟,科学院也就会开设,随后对各种科技进行研究。
朱由检要开矿,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就是日后的大明,对钢铁的需求太大了。
想要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域,掌控乌思藏、西域、漠北、东北、西南等地,就需要大明拥有极大的投送手段和能力。
如果能研制出蒸汽机,进而往火车、轮船的方向发展,自然是好的。
但如果研制不出,那朱由检依旧需要大量钢铁,因为没有火车,他还可以弄有轨马车,让四轮有轨马车搭载双倍于普通马车的士兵和货物。
按照火车的轨距来制造,在火车没有研制出来前,使用有轨马车进行货运。
改组驿站,让马车在驿站可以换马,并且让驿站监督铁轨,防止有人偷盗铁轨,增加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