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便是他也不由有些语塞。
四周百姓瞧了他这模样,心里的担心更甚了。
“诸位不用担心,当今万岁……”杨涟脑海闪过了朱由校的模样,不免担心,但还是硬着头皮说道:
“当今万岁与齐王感情甚笃,加之齐国仅是募民,说不定就藩的不是齐王,而是齐世子和诸郡王。”
杨涟这话连他自己都不信,但是对于朝政不是很了解的百姓们听后却安顿了心情。
他们松了一口气,对杨涟致谢后离去,离开的步伐比起来时都稳健了不少。
只是瞧着他们的背影,杨涟却有一股说不出的难受。
百姓想要的答桉,也是他想要的。
想到这里,他回到了官学内部的院正小院,来到书桌前,几次想提笔写信询问朱由检,却又无奈放下。
他觉得朱由检说的很对,他不适合做官,那官场上的事情,他也就不要过多掺和了。
“他应该会在离开之前见我一面吧……”
杨涟走到窗前,看着远处那触手可及的蓝天白云,脑中也不免浮现起了那些年和朱由检经历过的点点滴滴。
“唉……”
这些点滴,最后化为了一声叹息,消散在了天地间。
杨涟转身继续做起了关于院正的工作,而相比较他和大理的百姓,一些相关利益的人在听闻齐国募民的消息,却是纷纷弹冠相庆了起来。
比起宗室、百姓、清廉忠贞的官员们,与士绅有瓜葛的官员,或者本身就是士绅的官员,他们都在庆祝齐国募民的事情。
更有甚者,甚至一连在家中宴请好友十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高兴。
他们被朱由检的高压政策压了十几年,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
在府外,在衙门里,他们还需要装作有些担心,但回到家里,他们便纷纷放飞自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