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圣十二年,大明累计发放了国债两亿三千万两,其中有不到一亿两被国内百姓持有,但大明每年都会回收。
剩下的一亿三千多万两里,印度厮当诸藩持有的国债仅仅三千万,昆仑诸藩一千六百万,朝鲜等外藩一千八百余万两,剩余六千多万两国债都由齐国持有。
因此,换句话说,齐国持有的国债如果以移民的方式来置换,大明需要对齐国迁移一千五百多万人口才行。
好在齐国对大明的国债倒是没有什么怨言,基本只要大明发生困难,齐国都会出手援助。
例如此次京师大地震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齐国和大明的关系才能良好的维持下去。
只不过说到底,齐国始终是一个新崛起的国家,大笔的国债放在手里,这避免是一个诱惑……
“六千七百二十六万四千三百两……”
“阿爷、爹,这国债你们再大手大脚的买,小子可就要致仕不干了。”
乾圣十三年三月初五,齐王宫承运殿内,当一名三十出头,身着黄色圆领袍的男人揉着眉心将一本奏疏放在殿内的时候。
坐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正嗑着瓜子,年不满五旬的美髯公。
虽然年近五旬,但此人如果刨除胡须不看,外貌年纪似乎仅有三十六七。
任谁都想不到,就是这样看上去年纪不大的人,如今居然已经四十有九了。
“这个家日后迟早是你来当,你要是不乐意,日后卖了它便是,何须发这么大脾气呢?”
朱慈烺仿佛在说别人家的事情,弄得朱和埨哭笑不得的转头看向门口:“阿爷!”
“嗯?”听到有人叫自己,承运殿宫门口躺椅上的朱由检偏过头来看了一眼然后又迅速收回目光。
此时的他早已经头发花白,整个人十分瘦弱,但他的气势却还是那么不怒自威,宛若年迈的老虎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