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在战舰此时已经进入了惯性飞行状态,不需要额外的动力继续加速,而改变航行方向的辅助推进器,和战舰内部电力系统,并不是采用核聚变发电,而是采用核裂变反应堆。
之所以采用核裂变反应堆,原因就是为了性价比,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核聚变动力系统主要用在主推进器和武器装备供能上,而核裂变反应堆的电能,则用在辅助推进器和内部用电上。
如此一来。
这一次航行,就是加速的20个小时、减速的20个小时,核聚变动力系统才会启动。
前后只开机了40个小时,而且只有其中两个李维斯环被启用,这极大提升了核聚变动力系统的锂碳纳米层服役时间。
按照这种方式,这艘青龙级的核聚变动力系统可以从地球到火星来回飞150~180趟,才需要更换核聚变动力系统的锂碳纳米层。
210个小时后。
此时战舰已经非常接近火星了。
尹思勇立刻下令:“开始减速!”
战舰后面的主推进器旁边,还有六个次级推进器,这些次级推进器的喷口都是斜着向前向外的,和主推进器刚好是反方向。
这六个次级推进器的功能,就是减速。
随着核聚变动力系统的两个李维斯环再次被启动,六个次级推进器开始喷吐出密集的高速等离子体。
战舰速度随之下降。
预计在20个小时之后,战舰速度就会下降到每秒6公里左右,到时候战舰刚好会被火星引力捕获,从而变成火星的“卫星”。
而火星的自转轨道上。
火卫一、火卫二,已经彻底变成了智人公司的形状,星体表面密布各种人造设施。
其中火卫一是火星第一造船厂的所在地,也是青龙级战舰打算停泊的航天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