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内,嬴政大肆封赏了在秦赵之战中立下了大功的众将后,又火急火燎地开始了对下一个目标的选择。
而秦国一众高层的目标商讨时提到的,不是燕国便是魏国。
至于楚国和齐国,前者犹如百足之虫,虽死而不僵,又在李园的治理下贵族和庙堂空前地保持着亲密的关系,最大程度上凝聚出了楚国的人心和国力。
况且楚人悍勇,若是秦国没有第一时间在对楚国的战争中拿下战果,就很有可能遭到来自魏国和燕国的袭击。
至于齐国,齐王建在去年刚刚表达了对秦国的友好态度,甚至轻身犯险来到咸阳为嬴政的秦王政十年庆典贺喜,如此礼数,秦国伐齐实在是名不正言不顺。
何况齐国虽然不修武备,然而却并非真的在军事上羸弱不堪。
齐国不缺强弓硬弩,亦不缺宝刀名剑,齐国堆积在粮仓里的粮食,足够齐国一支六十万大军征战数年的军需了。
齐国真正匮乏的,是名将。
自匡章、田单以后,齐国再无名将。
对于一支军队来说,统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率领着十万人的王齮与率领着十万人的赵将扈辄交锋,扈辄的十万大军惨败便是统帅上的绝对优势带来的结果。
其次便是裨将、副将、偏将上的差距,秦国的裨将、副将都是谁?
庞煖为大军幕僚,屠睢、冯毋择、涉间、桓齮、杨翁子、杨熊等人为辅,从统帅到偏将,完全是碾压式的胜利,再配合王齮的歼灭计划,才造就了这样一场罕见的大胜。
因此,一众秦国将军们都认为应该继续让齐国这头睡着了的老虎继续打盹,直到他们将这头老虎身边的其他老虎和豺狼全部消灭了,再去对付这头睡虎也不迟。
所以,秦国的目标自然落在了燕国和魏国两国上。
以王齮、王翦为首,与蒙恬、任嚣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