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就必须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然后再剃掉半个头顶的头发。剩下的就编成两条大环垂辫子。
之所以会这样,当然是为了“去中国化”。在忽必烈统治的晚期(这个晚期长达22年)和权臣刘孝元辅政的10年间,大元国就在中国化的道路上突飞猛进。几乎一切都照抄中国!也不是抄大明帝国——刘孝元和其他辅弼的汉八旗大臣都没怎么去过大明——而是抄那个被大明帝国取代的大宋。除了那个以文御武的体制被以八旗御欧人的体制所取代。
不过为了鼓励欧人读书,大元国对欧罗巴书生的优待也是空前的。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大宋对读书人的优待。在大元,秀才和举人的功名是终身制的,只要中了秀才就可以减免赋税!
在各种各样的鼓励措施推动下,到了大元平章军国事刘孝元去世之时。汉家文化几乎取代了欧罗巴本土的文化和蒙古文化。成了大元帝国的主流文化。而大元的朝堂,也几乎被汉八旗出身的官员垄断——无论是比出身(他们都是八旗子弟)还是比科举,他们都有别人没有的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掌握权力的元成祖为了大权不再旁落,在他牢固掌握大权后,就开始去中国化。一方面加强锁国,断绝内外交通;一方面开始强推胡风,从发型开始,然后是语言、服装,还想改革科举引入骑射。想要一步步改变国家日益汉化的趋势。可惜,他的去汉化行动只持续了不到20年,就被“忽秃伦的诅咒事件”给打断了……
当然。这个忽秃伦的诅咒并不是陈德兴指使的,因为那时候他已经龙驭宾天了。而且,他在在世的时候也没有干涉大元的内部事务。
实际上当大元国开始去中国化的时候,已经垂垂老矣的陈德兴正被天道教的分裂而闹得头疼不已。因为这场分裂的源头居然是从十一岁开始就伺候在陈德兴身边,几乎奉献了一切而无所求的忽秃伦……即便被剥夺贵妃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