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得失者,往往无法成就大事,就那些被排挤到地方的官员而论,若是能在地方上作出些成绩,将来便是值得大用的人才,若是怨天尤人地混吃等死,这等人留着也是祸害,早早赶将出去也是好事一桩,再说了,李显真正的根本都没动,又岂会去在意那些枝节上的小损失,真正令李显有些闹心的是武后趁着朝局大变动的时机,出手发力,将武承嗣等诸武子弟全都成功地塞进了朝堂官员序列之中,尽管目下全都麋集于左右羽林军中,暂时尚无法介入朝政,可有了羽林军这么个跳板在,诸武参政已是可以预见之事了的,对此,李显虽明知其害极大,却又无法阻止,也就只能是默认现实了事,至于将来的事情,那就将来在说也罢。
朝堂变易之际,各人盈亏自在心中,或喜或悲,不一而足,可对于来洛阳城赶考的举子们来说,却绝对是个天大的喜讯——太子一定,恩科也就可以开了,大比不致延迟本身就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儿,更别说此番恩科还特意加大了录取的比例,由原先的百人之数扩大到了两百人,这就意味着三千举子们有了几乎一成的中进士之可能,这可是自开唐以来,最大规模的取士之举,做官有望之下,自是无人不因之兴奋异常的,若非考期将至,众举子们不敢不临阵磨枪的话,只怕上街大游行一番的心都有了,即便如此,称颂高宗、太子的文章也是滚滚如潮般地涌向了国子监,当然了,拍今上的马屁是一回事,更多的怕也是想着靠那些不值钱的马屁文章先给考官们留下个好印象,以便大比之际能得个便利,这等花小钱办大事之举,众文人们做将起来可都是顺溜得很,可也不是每个举子都热衷此道,襄阳举子张柬之就很是不屑一众同行们的小伎俩,在屡次劝说同行者无效的情形下,张柬之索性搬离了同乡们一道租住的客栈,独自躲到了城郊的关林庙中温书备考。
关林庙,始建于三国,乃是一代武圣关羽的墓葬之地,因其坟前有古柏千株,故称关林,占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