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港岛家族的诞生 > 第534章 【置地危机】

第534章 【置地危机】(4 / 9)

变化,在1986年,凯瑟克家族请来美国投资银行家包伟士进行集团结构调整:

1986年10月,置地宣布将集团的全资附属公司牛奶国际分拆上市,稍后,置地又宣布将另一间全资附属公司文华东方分拆上市。

1987年2月,怡和宣布成立一间新上市公司——怡和策略(怡策),由怡策直接控制置地、牛奶国际和文华东方的股权,其中持有置地的股权为26%。置地原持有怡和股权,改由治策持有。

怡置脱钩,维持7年之久的互控关系结束。

怡和怡策互控,怡和持19%的怡策股权,怡策则持26%的怡和。当然,大股东凯瑟克家族亦持有两家企业相当的股权。

怡置系大改组后,怡策替代了怡和的控股功能。这样怡和的外围就有两道防线,最外围一道是置地、牛奶国际、文华东方等公司;第二道是怡和策略。

这样,最里的怡和就成为“城中之城”。

凯瑟克家族巩固了大本营,同时也意味着对置地控制的削弱。置地的两翼(牛奶与文华)自立门户,置地实力大减。

而且置地还是被置于怡和全系的外围,市场人士认为,这是凯瑟克家族有意放盘的信号,怡和将待价而沽,择高者得。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郑裕桐盯上置地这块肥肉,他深知以他自己的实力,无疑是以卵击石;于是,他便拉拢多名华资大亨,更是将林志超这个‘怡和头号杀手’请来坐镇。

在大股灾前,郑裕桐代表新财团和怡和系凯瑟克家族谈判过,郑裕桐出价12港币每股收购怡策手中26%股权,比市价高出5成。

不过西门凯瑟克认为这个价格依旧低于置地的资产净值,所以并没有同意,但却说了一句:“the door is always open(大门总是打开的),the problem lies in the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