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此文一开始的台头就是“左将军领豫州刺史郡国相守:”,也就是说这封檄文名义上是写给豫州大大小小的地方官员看的,为首的就是“左将军领豫州牧”的刘备,目的是让这些豫州官员看到檄文后,就弃暗投明投袁。
陈琳在这里其实玩了一个小花活:历史上他写此文的时候,刘备其实刚刚来投袁绍,已成定局了。但陈琳偏偏打了個时间差,在文中显得“完全不知道刘备已经来投”,还装模作样用劝降刘备等人的口吻来写。
如此一来,文章发到各地后,其他外地人是不知道这里面有个先后倒置的时间差的、也不知道陈琳是先射箭再画靶子的。
然后很多人就被骗过了,误以为刘备是“看到了陈琳这篇檄文后,才幡然悔悟,放弃了豫州牧的职责、放弃了跟着曹操做事,去投袁绍”。
很多没文化、人云亦云的人,就会产生“莫非这篇檄文真的说得那么有道理,上面要劝降的头号人物,直接就投了,要不我们也投了吧”的动摇。
这背后,显然也有陈琳为自己个人捞更多政治功劳、资历的私心夹杂在内。他也确实靠着这一点,导致这篇文章在历史上地位上升了一个台阶。
但这一世,陈琳注定玩不了这个花活了。刘备本来就是外镇诸侯、车骑将军,轮不到陈琳来劝他降袁,所以注定陈琳这篇檄文也不可能如原本历史上那样出名、那样有地位了。
檄文发出后,对地方上的劝降、动摇效果,也比历史同期稍稍差了一丁点,只因少了刘备这个“带投”的榜样示范效应。
(注:易中天经常强调刘备受欢迎,证据就是他投袁绍时,袁绍亲自郊迎二百里。但实际上,袁绍这么重视,主要是因为刘备名义上是陈琳为他写的那篇檄文里,官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拉拢对象。
你檄文一发出,要拉拢的头号目标就来投了,政治意义非常重大,对己方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