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置巨石,以麻绳贯之,下作绞车,置于斗船船头。何如?”
拍杆,这一水战利器,从南北朝投入水战开始使用,一直沿用到明朝。在明朝的水师建制中,拍杆在江船水师中一度都有保留,直到火炮的进一步发展,才逐渐取代拍杆。
中国为何会出现拍杆这种奇特的水战利器,实质上是为填补江河战船缺少冲撞伤害。毕竟除了极少数的情况下,长江水战几乎都是以接舷战+远距离作战,而无地中海的撞角作战。
为了增加水战的战斗形式,将杠杆与巨石结合而成,从高处往下砸,造成敌船的倾覆或损伤。
拍杆的具体样式规格,霍峻不得而知,但凭借他前世的记忆及简单的杠杆原理,设计了一款v型的拍杆,按照在斗船上。
负责的桅杆制作的船师,仔细打量,建议说道:“府君,拍杆之物上悬巨石,头重而尾轻,船只难以转向,且有倾覆之危,可在船尾再置拍杆。斗船头尾各有拍杆,虽难转向,但可免有失轻重,致使船只倾覆。”
“可按你所说而行!”
霍峻目光看向另外一名的船师,说道:“绞车放置在甲板以下,船头开窗以辨来敌,能否?”
营造船舱的船师沉吟少许,说道:“并无难事,但船尾有舵,尾巴拍杆需安置在甲板上,但周围有起女墙,可遮挡箭矢。”
说着,船师壮着胆子,用手指向了斗船下的龙骨,疑惑问道:“某造船多年,从未见过此物,敢问府君此何物?”
霍峻见左右船师皆有惑色,解释说道:“某唤此物为龙骨,连接船首至船尾。古来江风浪大之时,常有船只倾覆。今上加拍杆,船愈重,若遇大风大浪,此船易倾覆。”
“某深思前后,以为可用良木为底,左右用船肋加固,形以尖状为破浪船底。凡遇侧风转向,亦或是逆风航行,龙骨可受倾撑,有利船只稳固航行。即遭遇大风大浪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