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为自己扎得很准,洋洋得意,窃笑不已。
殊不知,苏淮是真的有充足理由,反倒衬托得他像一个小丑。
“其实这种事情,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的问题,根本原因是全华夏的绝大部分高校,勤工俭学政策都已经变形。”
苏淮缓缓开口,直接从宏观的角度开始解读。
“最开始,勤工俭学政策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为普遍存在的贫困生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政策开始僵化。
你们看,一个固定的勤工俭学岗位,标准薪酬是每个月400。非固定岗位时薪8元起,每个月限制不能超过60个小时。
以前能够解决很大问题的薪酬,现在甚至不够啃馒头的,但是又不能涨。
那么,真正有困难的学生,要么外出做家教,要么去发传单接零活,总之他必须得赚到更多。
有志气肯努力的都出去工作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可校方也有固定的勤工俭学岗位需要安排出去,这始终是工作的一部分,完不成怎么考评?
所以没办法,只能是逮到什么算什么,使用剩下的那部分人。
然而咱们学校有70%的学生是帝都户口,满打满算能有几个贫困生?
卢学姐他们从来都不是真的多贫困,多么需要这份工作,而是去混日子,混综测分,顺便混工资的,对他们抱有太高期待原本就不切实际。
我这边,其实已经是孙处长精挑细选之后的结果了,基本都算能干点活,你们再去看看校内那些非固定岗,乱成什么样了?
你当校方不知道吗?
不,其实校方都清楚,只是没办法,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已。
所以我不可能拿这种事去找孙处长告状,白白给人家添麻烦,也解决不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