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佛如同千江水月,万佛即是一佛。以心觅佛如水中捞月。心无所求,安如止水,心佛相应,此心是佛。
佛经语:人人皆可做菩萨,菩提意为觉悟,萨意为有情,菩萨即先知先觉、施益众生的修行者。印象当中,佛教对入教的仪式并不十分苛求,所谓“心中有佛,见人即佛”,更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
佛门信徒虽多,皈依佛门的原因和目的却不尽相同,正如“千江有水千江月”。
月,只有一个,可是因为水的不同而折射出千差万别的倒影。禅宗有很多精妙的小故事流传于世,禅宗所讲求的“顿悟”,正是佛家不拘泥于固定模式,希求人性中佛性回归的最好体现。
未开悟之人,一丝不苟地遵循佛门戒律,在遵循中得到心灵的平静;将开悟之人,自遵循的过程中渐渐领悟佛家的精义;顿悟之人,已然参透了佛家的真谛,超然物外,不再为规则所囿。
“秦时明月汉时关”,毕竟只存在于诗人的幻想之中,沧海桑田,今日之月绝非上古时之月,明日之月也殆非今日之月。
江里有水,天上有月,只要千江里有水,千江上便都有月;天空有云,云上是天,只要万里天空都无云,那万里天上便都是青天。
“千江有水千江月”,月如佛性,千江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贵贱,是人便有佛性。
佛性在人心,无所不在;就如月照江水,无所不映。任何众生,只要他有心学佛,他便都有佛性,任何一条江河,只要有了水,它便都会有明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天空有云,云上是天。只要万里天空都无云,那么,万里天上便都是青天。天可看作是佛心,云则是物欲、是烦恼。
烦恼、物欲尽去,则佛心本性自然显现。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佛性,在若有若无之间;世事,在虚实两界徘徊。如是,月也罢,水也罢,梦也罢,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