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良言语无忌,就不怕楚公怪罪?”
权翼不以为意的摇头道:
“我主是梁公,并非楚公,自当为梁公而谋。
“今日只有你我二人在场,出我之口,入景略之耳,莫非景略会在楚公面前参我一本?”
说罢,不等王猛回答,权翼面露忧色,继续道:
“景略,你是梁臣,而非楚臣,何况自古忠言逆耳,我担心楚公碍于门户之见,不肯听从伱的金玉良言,最终伤及梁国的元气。”
王猛脸色也跟着严肃起来,他正色道:
“子良无需担心,我虽与楚公素不相识,但只要楚公能识人,有胸怀,必将倚重王某,对我言听计从。”
如果是换一个人说这种话,权翼必然觉得对方不知天高地厚,但这番话既然出自王猛之口,权翼自然是信服的。
王猛又道:
“假使楚公真的不纳忠言,一意孤行,我自当向他辞行,回师关中。”
如果友军主帅不是桓温,王猛定然是要不辞而别,留下对方替自己拖延追兵。
但桓温可是桓熙的父亲,即使要走,也必须提前通知对方,让他提前做好准备,免得猝不及防之下,陷入燕军的围攻之中。
权翼听王猛这么说,也终于放下心来。
实际上,权翼的担心,归根结底,还是对桓温能力的不信任。
楚、梁联军,说是联军,但两军主帅的地位不对等,作为梁军主帅的王猛,说到底也只是桓家的臣子,自当听命于作为桓氏家主的桓温。
如果联军由桓熙,或者王猛指挥,权翼当然不会有这些担忧。
毕竟桓温的名头虽然大,但在灭亡成汉之后,也没什么能够拿得出手的战绩。
权翼叹息道:
“只希望楚公能够一如伐蜀,从谏如流。”
如今,有许多诋毁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