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从中考校谢安的才学,然而他越谈越是投机,不知不觉,一整夜已经过去,倒是辛苦了在外奉茶的奴婢。
天色破晓,桓温不曾尽了谈兴,但是人到中年,力不从心,他感慨道:
“自王景略以后,老夫所识之人,当以安石为最,今日方知,先父所言非虚。”
实际上,谢安与桓家别有渊源,桓温的父亲,桓熙的祖父桓彝就曾在谢安幼儿时,称赞他说:
‘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
王东海即王承,出自太原王氏,是曹魏司空王昶之孙,被誉为东晋初年第一名士。
当然,士人之间相互提携、称赞后辈,也是常有的事情,否则他们的子侄又如何扬名,借此步入名士的圈子。
当初桓温不也是在襁褓时,因为哭声洪亮,而受到了温峤的盛赞么。
只是桓温称谢安是王猛之后,自己所见到的最为出色的人物,不难看出,在桓温心底,还是认为谢安不如王猛。
实际上,别说是谢安了,就算桓温自己面对王猛,也常有自愧不如的感觉。
毕竟像王猛这样在军事、治国、谋略三方面都拉满的人物,放眼整个历史,都是少之又少。
谢安同样久闻王猛的大名,时人称赞道:
攻城略地,异族降服,此桓熙之功也;政治清明,百姓安乐,此王猛之劳也。
对于王猛的才能,谢安同样是推崇备至,桓熙入主关中时,可以说是百废待兴,能够有今日的兴盛,王猛居功至伟。
因此,谢安也清楚,自己尚未立下功勋,不可能单凭一席对话,便能压过王猛,只道:
“桓简公盛赞,安石心存感激,故而勤学苦读,不敢松懈,唯恐有负先贤的期望。”
桓彝在被叛军杀死后,朝廷追赠其廷尉,谥号为简,故称桓简公。
桓温闻言,微微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