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也正是东晋的赋税太高,才会发生淮南的流民劫持地方官员投奔姚襄一事。
当天,桓熙与王猛在大将军府的一番对话就被有心人传播了出去,一时间舆论哗然。
当然,幕后主使是谁,不言而喻,没有桓熙在背后推波助澜,哪怕当时人多眼杂,也不可能传得那么快。
翌日,桓熙下令,在长安城中遍贴告示,让百姓们自由评议,是否应该为了收复山河,而适当的增收赋税。
说是让舆论来决定这件事情,可在没有网络的古代,话语权出现在桓熙手上,出现在百官手上,出现在世家豪族手上,唯独就是不在民众的手中。
对于现阶段的梁国来说,主张收复山河,便是最大的政治正确。
无论是官员,还是豪族,他们并不在乎桓熙加税,哪怕户调向江南看齐,也不过是每年多征收一点布罢了,为了这点事情得罪桓熙,这不值当。
而民众大多都是盲从的,当官僚阶级、士人阶级都在旗帜鲜明的支持加税,并为之赋予崇高的使命的时候,民众们也只能选择随波逐流。
其实,桓熙在背后也做了一点小小的工作,他暗中派人在长安城中不断的宣讲在自己北伐以前,后赵在关中的暴行,勾起民众对过去的记忆,煽动起他们对关东百姓的同情。
至于有没有人对加税不满,自然是有的,但他们也就只能在家发些牢骚,在背后骂权翼几句,除此之外,他们什么也做不了。
因为他们没有话语权,想要让自己的话让别人听见,只能发起暴动。
然而,这次加税且不说事出有因,在长期轻徭薄赋的政策下,一次加税就要发动起义,也属实太小看了民众的忍耐力。
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正月初五,桓熙在听取了民间的舆论与意见之后,终于下达诏令:
自今年起,雍、秦、梁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