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雍正帝发放养廉银这档子事儿,赵学宁在带清京师被拿下之后调集了一些清宫档案,做了一番研究。
然后他意识到,雍正帝这套操作虽然看起来轰轰烈烈,打出了高薪养廉的旗号,但是实际上颇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味道。
银子不是凭空变出来的,雍正帝不是魔法师,康熙末年贪腐横行国库空虚不是三两下就能解决的问题,那是一整个体系的问题。
雍正虽然推行了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纳粮等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但是实际执行方面并不如人意,严格来说只有田文镜主政时期的河南较为有效的执行了这一系列的改革。
且不说当时的官僚愿不愿意推动这一政策,单说雍正帝仅仅执政十三年,十三年的时间能不能做到那么多事情,就很难说。
要是他能如同他的儿子和他的父亲一样执政六十年,那倒是有待商榷,可他没有那么长的寿命,他的政策在一些偏远地方甚至没有来得及推行,他人就没了。
至于养廉银的政策,本质上还是火耗归公的后续策略,与火耗归公属于一套组合拳。
火耗这东西始于明万历年间张居正变法以后,百姓需要用银子纳税,但因为百姓上缴的都是碎银子,官府需要将其熔铸成银锭子再上缴国库,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银两损耗就是火耗。
火耗在雍正以前都是灰色地带,在官僚们的一通操作下,火耗银子已经能抵得上正税的五成了,对百姓的压力可想而知。
于是雍正帝干脆将没有名目的火耗变为正税,压低税率至原先的一半,使之从不正规的灰色地带进入了光明世界,如此,不仅降低了火耗对百姓的负担,也使朝廷多获得了一笔收入。
但是这笔原先属于官吏们的好处被皇帝夺走,他们能心甘情愿吗?他们能配合这个政策执行吗?
雍正帝眼珠子一转,想了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