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从一进入腊月就开始有了“年味”,大街小巷就不断响起了络绎不绝的爆竹声。
小孩们放假,拿了零花钱就出去小卖部买鞭炮。
宋时微还记得,曾经有一个顺口溜来专门描写京市的年俗: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纽。”
腊月初八开始,家家户户要熬制腊八粥,泡腊八蒜,这浓浓的年味就已经开始了。
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又称“小年”。
家家户户包饺子,还要专门买关东糖祭灶神。
沈秀娥一大早就出去买糖了。
宋时微则是起来,开始蒸馒头,做花馍。
这花馍,她曾经还专门跟一个老奶奶学过。
那个老奶奶也算是个传承手艺人。
做的花馍可好看了。
而且这个年代的邻里都很热情,过年谁家蒸花馍,都会去帮忙。
本来大院里几个大娘婶子本来是想着周家刚办了丧事,怕沈秀娥没心情弄这个,就想着过来帮帮忙。
结果,就看到宋时微一个人做了一桌子的花馍,那花馍做的可好看了是真真正正的花馍。
有的跟蛋糕一样?
因为宋时微还添加了一些蔬菜颜料,一朵朵鲜花配绿叶,简直栩栩如生。
她还做了一些小孩子们喜欢的,燕子馍,卡通馍,哎呀,那模样,别提多好看了。
馍里面一个个还带了夹心,豆沙的,奶黄的。
欣欣带着弟弟妹妹们吃的欢乐了。
宋时微见几个大娘婶子过来,忙拿了一些让她们尝尝,顺便带回去给孩子们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