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臣看来,朝廷眼下的耕地恐怕恢复不下北宋熙丰时期,甚至有所超出,人口也恐怕不低于七千万。”
“只是如何将田亩丈量,人口清查,还是得先看看山东试点政策推进如何。”
朱高煦说的有理有据,毕竟洪武十四年的大明就有耕地三亿六千余万亩,人口五千九百八十余万。
如今二十年过去,人口居然才增长了一百多万,耕地才增长三千余万亩。
如果大明真的只有六千万人,那耕种四亿亩耕地也倒符合效率,毕竟人力耕种的极限也就五亩,算上天下耕地,人均耕种六亩倒也不出奇。
可大明二十年人口才增长一百万,这简直就是有些羞辱人了。
即便是民生败坏的乾隆后期,十八年时间里也从三亿一千万,增长到三亿六千万,这还是耕地已经开发困难的情况下。
反观眼下,二十年才增长一百万人口,偏偏税率不如乾隆时期一半。
说七千万人,那都是朱高煦说的保守了,至于耕地,北宋熙丰年间耕地四亿六千余万亩,但对应男丁就有四千余万,算上女性恐怕不下八千万。
北宋年间的生产效率与明初差距不是很大,人均六亩耕地算是古代耕种效率的标准了。
大明要是有四亿六千万亩耕地,人口最少接近八千万,这才是朱高煦心里估计的人口数额。
利用入学资格来清算人口数量,这就是朱高煦能从山东和辽东清查出那么多人口的主要原因,摊丁入亩则算是次要了。
只是这套办法没办法扩大,因为大明没有那么多教学资源,也养不活几十万只负责教书的教习,除非生产力提高。
“按照你这么说,今年清查的人口恐怕不低于六千六百万,耕地不低于四亿三千万。”
朱棣若有所思,同时也觉得自己立朱高煦为太子简直就是最正确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