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朝廷七年间也需要投入近一千四百万贯,每年不低于二百万贯。”
“以户部当下情况,着实难以负担……”
郭资说出困境,朱高煦却道:“户部增加的大头,主要就是工价和铁料价格,虽然投入七百余万贯,但七年后朝廷产铁能达到十二万吨。”
“届时,我便不会再继续扩大产能,这点你们可以放心。”
朱高煦给出保证,十二万吨铁料的产能,已经足够大明应付日后的铁路建设了,至少在他有生之年足够。
话音落下,他又看向兵部尚书金忠:“两京铁路一千七百里,按照每里设一小旗,起码需要一万七千人才能保证铁路安全。”
“这一万七千人你可以慢慢招募,哪里先铺设铁路,哪里就设置岗哨,同时还要配马匹给他们夜间巡视。”
“臣领教令!”金忠倒没那么多话,兵部本来没有指挥权,只有调兵权。
自从节制天下兵马司后,兵部手中便有近二十万守城兵马司,现在增加一万七千铁道兵倒也没什么,反正不用他出钱。
“殿下,这些兵马军饷……”
郭资小心询问,朱高煦揉揉眉心:“按照十五贯发放。”
郭资一听,便知道又是二三十万贯的支出,心里不免觉得大明朝的户部尚书真是难当。
“你回去算好后,将朝廷的开支收入在正旦前交给我阅览,同时工部派人前往太学学习铁路知识,明年三月开始勘察选址,我会把路线告诉你们。”
“等铁路勘察差不多,届时再讨论动工的事情。”
朱高煦话音落下,便示意三人可以离开了。
三人见状,只能硬着头皮作揖离开,而户部的文册也没有让朱高煦等太久。
赶在除夕前,郭资将朝廷的开支、收入、库存,以及《黄册》、《鱼鳞图册》都交到了朱高煦的案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