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回闻言没有答话,只是目光挑衅的扫视了一眼众人,那目光似乎在说“现在不改革,日后你们就慢慢糟蹋百姓的储蓄吧”。
徐硕脸色依旧平淡,但杨荣和杨溥却眯了眯眼睛,似乎在为王回这话而恼怒。
“好了好了,这也到午休的时间了,好好休息方能在下午好好处理政务,大家先休息吧。”
薛瑄眼见现场火药味太浓,当即开始和起了稀泥。
冷哼一声,众人纷纷散去。
也在他们散去的同时,在京六军都督府理政的陈昶也看到了一份被打上特殊标记的奏疏。
他皱眉将文册拿起打开,开篇的第一个人名就让他皱起了眉头。
“这本奏疏,送给陛下检阅,不要交给殿阁,你亲自去送。”
陈昶将奏疏上的标记抹除,随后交给了自己身旁的一名憨厚武官。
那武官接过奏疏并作揖回礼,随后便拿着奏疏急匆匆走出了都督府。
这个时候,朱高煦刚刚抵达太学并进入其中。
这里居住并生活着四百多名博士,以及八千多名太学士。
经过改革,如今的太学已经完全成为吸纳中学顶尖研究学子的研究学院。
他们的俸禄是博士五百贯,太学士一百贯,同时研究有了进度还有相对应的赏赐。
太学之中有三千多项课题,累计的奖金高达六千多万贯,是大明朝一年半的财政收入。
当然,如果这些课题都能突破,那别说六千万贯,就是六万万贯,朱高煦也愿意想方设法的发放。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朱高煦鲜少前来太学参观,主要是随着中学学子不断毕业,他们对一些课题的研究已经到了朱高煦回答不上来的程度。
朱高煦只能把握和指点主要方向,但旁枝细节的问题,那就得需要这群人日以复日、夜以继夜的攻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