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十数万亩耕地,数万人口和上万座屋舍。
火车的通车,让他们可以在夏秋两季源源不断地获得南方运输而来的资源。
不管是煤炭还是粮食,亦或者是各种香料都应有尽有。
只要有足够的水,再加上后方不断运输的煤炭,大明的铁路完全可以将蒙古人挤压出漠北,而这一战就是将他们驱离漠北的一战。
“前方铁路修建如何了?”
朱棣回到燕然都司衙门坐在主位,询问着负责此事的王戎。
王戎作揖回礼:“回陛下,当下在一边修铁路,一边向西前进,如今铁路已经向西修去五十余里,每个月最少能前进二十里,按照漠北的气候,能修到九月下旬。”
“虽说九月无法修抵捕鱼儿海,但距离捕鱼儿海也不过三百里了,能减轻不少后勤压力。”
王戎身为王义的长子,他在漠北镇守十余年,经验丰富,漠北诸部也都不敢轻视他。
相比较渤海勋臣那些弃戎投笔的子嗣,王戎绝对算得上渤海二代的中流砥柱,能与他相比的也只有孟章的长子孟懋,以及朱能的长子朱勇了。
当然,刨除勋贵的话,地方上依旧有很多亮眼的青壮派,例如毛忠、孙镗、焦礼、曹义等等人。
这次参与北征的主将也基本上是二十到六十岁之间的将领,年纪最大的恐怕就是六十六岁的朱棣了。
不过就他的精神头来说,目前还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对于此战,朱棣颇为自满,毕竟他手下能用的人比起历史上可是多了太多太多。
历史上朱棣北征,可以说是他学神带着几十個学渣北上,一些将领甚至连排兵布阵和布置营盘都能出问题,朱棣活脱脱像一个保姆。
相比较下,孟章、王义为他减轻了负担,活下来的朱能也让他对自身安全放心不少。
加上地方上将领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