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雪水被朝廷在甘肃修建的一条条水渠、人工河道所引流进入地下坎儿井,然后一直流向灌溉区的一座座水井。
由于太学在洪熙十三年研究出了手压井机,故此现在即便没有抽水机,也能用人力来手压提取井水,流入灌溉的水渠。
这种手压井机比后世一些独门独院压井水的手压井机要大一些,需要两个人操作。
流出来的水不算大,所以需要连续压一刻钟才能让水渠充满水,灌溉四五亩耕地。
尽管效率不高,但造价远比抽水机要便宜,而且比起人工挑水灌溉来说,它的效率是人工挑水的好几倍,更适合普及。
正因如此,外面的广袤农田区域都有几个矗立在乡道水渠旁的手压井机。
再眺望远处,一片片经过种植呵护的林区为肃州城阻挡了风沙,这就是大明这三十几年来对西北的改变。
类似这样的景象,在西北大地的各个城镇随处可见。
科技将地区的生产力提高,使得原本因为世界气温降低,降水线东移而不适合宜居的地方变得宜居,难以耕种的地方变得容易耕种。
曾经耕地稀少的肃州,如今却零零散散的拥有着六十余万亩耕地。
当然,光有耕地还不够,即便有了足够的水源浇灌耕地,但耕地的产出依旧保持在每亩百斤左右徘徊。
然而,随着硫酸与磷矿石制作生产的磷肥和土化肥投入使用,当地的亩产也被拔高到了每亩一百二十斤到一百三十斤之间。
曾经五亩地才能养活一个人,而今只需要四亩就足够,这便是生产力提高带来的改变。
当然,由于磷肥价格昂贵,所以现在的推广全靠朝廷自掏腰包来补贴农民,所以还做不到全天下推广,只能在一些急需粮食的地方紧急推广,亦或者是产出高的地方推广后运送缺粮的地区。
蒸汽机、化肥、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