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言路,兼听于内而不传于外,求治之心,臣等明了。”
什么叫如何才能众正盈朝,尽皆公忠体国?
讨论下去,无非就触碰到如今这个局面最本质的原因:私心。
而若要直面这份私心,则天下大多官绅又与圣贤教诲相悖,道德上是污点满满的。
那么结论就变成:皇帝想做的事至少原则上都应该去做,只不过因为官绅是国朝根基,要缓缓图之。
沈一贯三人也不想真和皇帝讨论他们的私心。
朱常洛摇了摇头:“朕是真有疑惑。朕听过,也每每看到一句话:青史自有公论。有时候做些事,当时总是声名狼藉;过了多年后人思之,又往往再予公论。譬如戚继光,父皇也是在戚祚国上书奏请恩恤时又有一句戚继光‘有大功而无大过’之论。然当戚继光病逝时,病逝前,朝野何以不能有此公论?”
又是张居正。
如今,戚继光已被新君追封为侯,即便太上皇帝当年也确实说了戚继光“有大功而无大过”。
那么万历一朝,戚继光在时,为何会让他晚景凄凉?
“公论公论,自然要出自公心,方有公论!”王锡爵开口说了句话。
“王阁老此言,让朕想到那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他看着三人,停顿了一下又继续缓缓念出后面的内容,“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申时行知道这是不久前一次经筵的进讲内容,讲官讲的其实只是《礼记》之中这段话的前半句。
后半句的内容,让三人都有些担心地看着皇帝欲言又止。
这又是想表达什么呢?
“天下为家,如今便是天家。亲其亲,子其子,货力为己,朕岂能不知天家首当其冲。但朕遍阅经典,除却未有信史之三皇五帝,其后哪朝都是家天下,而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