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新增金花银却又是由皇帝谋划的昌明号来承运,最终还是被捏在了皇帝手上。
次日的朝会上,昌明号明面上的大东主王珣登堂入室,竟蒙恩允上朝会,赐了七品官服。
因为他们花了整整六十八万两,只接收了一共四百二十七艘在册遮洋海船和位于直沽的一片驻地,包含了官衙和运军屋舍、港湾和已经裁撤掉的临清卫河船厂之下位于天津一带的三个旧船厂。
此外还得负担接收如今已属于遮洋总的运军官兵,这个按照如今统计出来的实际人数,是一千六百九十三人。若按名册,则过万。
那所谓在册四百二十七艘遮洋海船,真正还存在的,恐怕刚过半数。
给朝廷一次性解决了这么大的负担,贡献了这么多银两,赐个七品官袍过分吗?
但对王珣来说意义非凡,他正式在朝堂上跪拜谢恩,称臣。
“自南解运新增金花银,自通州岁运二十万石粮去辽东,输卖朝廷赈济粮去朝鲜,朕盼着你们把这三件事做好。这些都是一年一结的事,你们自负盈亏,只要不是频频漂没,总归是一桩稳赚的买卖。”
朱常洛勉励着他,又派了另一个驸马都尉王昺去昌明号任监督,然后王珣就先谢恩退下了。
按旧例,一两金花银的解运,耗银和其他杂费有一钱六分六厘。这个毛利率虽然只有一成,但以昌明号实力,只不过周转平账罢了。二十万两金花银的毛利就是二万两,这些钱显然是能直接在江南采购其他货物来贩卖的。
而辽东仍然需要送去一些本色粮食,二十万石岁粮的耗米就有四万四千石,这四万四千石耗米则是输运辽粮的毛利。以辽东粮价,这批粮食价值不菲。
至于本来算作援助朝鲜的赈济粮,现在新君“小心眼”,通通是卖给朝鲜。
对昌明号来说,无非是拿到粮就按照朝廷已经商定好的“赈济价”买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