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素的鸟铳兵,在那火绳燃完之前也只能击发三丸。
而这种新铳,不用再燃火绳了。
久经战阵的李成梁自然很清楚,战场上每少一个步骤意味着什么。更何况,不用燃火绳,就意味着许多刮风下雨的潮湿天气里,这种新铳会好用得多。
另外,这种新铳不止少一个步骤。它装弹装药,都有一个特别结构,不必先倒铳药和弹丸,再倒引药。
朱常洛听了赵士祯的话,把这杆枪拿到了手上细细端详着。
大明并不是完全停止了火器的研究,赵士祯就是一个证明。
鸟铳就是一种燧发枪,相比于最早时期的火门枪已经在点火机制上提升了一代。
最早期的火枪叫火门枪,有前膛和专门的药室。
使用时,士兵要先往直直的管子里倒火药和弹丸,再用一根通条压实。然后,再往位于前膛后面的药室内倒入引药,再经过通往药室的火门处的引线引燃。
因为只能从枪口往枪底压,弹丸当然必须小于枪管口径。击发时,大量火药还没燃完,更有一部分火力会通过火门喷发出来,小小的弹丸就飞了出去。
火药燃烧爆炸产生的力量通过后方的火门、前方枪管里的缝隙乱喷,弹丸的射程、准确度及射速都很有限。
这样的操作流程,训练有素的士兵每发射一颗子弹恐怕都需要一分钟。
在短兵相接命悬一线的战场上,分秒必争。这种火枪的有效杀伤射程只有几十米左右,这点距离,不说骑兵,就算是冲锋的步兵也不用多少时间赶到面前。
这就是虽然宋元时就有了火枪,但火器部队面对冷兵器的北虏骑兵仍然作用不大的原因。
火绳枪就是在点火机制上的提升,仅仅是把射速提高了大约三四成,射程略微提高。
利用这种特性,倒是已经能用三排火绳枪兵来搞什么排队枪毙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