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微膨胀,再于子弹周围抹上油脂润滑,也许良品率能提高很多,而且更高效地利用现有构型火药爆炸时产生的推力。
第二个方向则是分出那些脑筋更灵活的,开始研制朱常洛画出来的那种新构型,魔改一些部分也可以。其中朱常洛所说的三个难点里,弹簧钢、更好的钢材以及零件冶铸自然是军工园这边大匠们的攻关课题。
最后一个方向则是朱常洛所说的明威炮的量产。
大炮由于尺寸更大,精密程度上没有火铳的要求高。
大明早期的火炮叫碗口铳,顾名思义,铳口比较大,因为是比炮管更大一些的敞口炮,因此得名。
后来略有改进,炮管从敞口改成直口,炮管加长,管壁加厚,还加上数道固箍防止炸膛或炮管开裂。
小型化的虎蹲炮,大型的城防炮,无非只是口径大小的区别,改进部分很少。
借鉴屯门海战后得到的弗朗机炮,搞出了子母炮以提高装弹效率、发射频率,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目前,天枢营已经用上这种新炮的改进型。
改进的部分,一是朱常洛安排同样喜爱音律的袁子让向朱载堉请教算学,这个和徐光启同科中进士的家伙总算在几年时间里为已经稳定量产的虎蹲炮和佛朗机炮算出了一套相对标准化的口径、装药量和射表计算方法。虽然还很粗略,每一门炮生产出来标准化程度不高,但走在了正确的方向上。
另外一个改进就是军工园这边直接根据这套标准,在那些加铸了炮耳、要架在车上的大炮铸成后进行试射,然后在专门的炮车结构上钉好专门刻有仰角和射程数据的铁片,让炮手能够更快地熟悉每一门炮,提高炮击准度。
做出了这些成绩之后,才是这种明威炮的诞生。
与虎蹲炮和子母铳弗朗机炮不同,明威炮应该就是朱常洛耳熟能详的“红衣大炮”。
实则该叫红夷大炮